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和三地門交界的隘寮溪旁,附近為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聚落,海拔 145~220公尺風景秀麗。

為保存及推廣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於 1985年創立,佔地 82公頃幅員遼闊,設立瑪卡拉汎區 ( 迎賓區 )、卡給尺夫岸區、塔瑪麓灣區、娜麓灣區及富谷灣區。瑪卡拉汎區有原住民的迎賓舞蹈,塔瑪路灣區及富谷灣區展示原住民的傳統聚落建築及手工藝教學。娜麓灣區有動態表演的歌舞場,360度環形劇場及原住民十族塑像的生活形態展示館。園區有登山步道可俯瞰園區,綠林中交錯的石板屋、竹屋、木屋及山地雕刻,呈現完整的原住民傳統文化。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瑪卡拉汎區 ( 迎賓區 )

卡給尺夫岸區

塔瑪麓灣區

娜麓灣區

富谷灣區

 


 

 

瑪卡拉汎區

瑪卡拉汎區( 阿美族語命名) 位於園區入口,有吸引遊客的地方及表示歡迎之意,設有遊客中心及文創美學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停車場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造型郵筒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9:30迎賓禮讚,以歌謠熱情的迎賓,10:00、14:00迎賓禮炮,16:00歡送禮讚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卡給尺夫岸區

售票處旁票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門票 150 元,開放時間 8:30 ~ 17:00 週一休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巴拔谷灣區 ( 阿美族語命名 )意指匯聚文物典藏的地方,原住民族文物陳列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文物館入口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展示原住民族各族傳統生活器物,見證原住民生活智慧與軌跡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蘭嶼大船拜訪號上層側板用綠島榕和麵包樹,上層中間板用麵包樹,船底龍骨用臺東龍眼,船首尾龍骨用欖仁舅,其他中間的層板用蘭嶼赤楠及大葉山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黑白紅色是雅美 (達悟) 族用於船身的主要顏色,蘭嶼的黑色代表尊貴、白色是海浪、紅色為熱情,古早無油漆以天然的五爪貝、紅土及鍋底灰作為顏料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船腹兩側波浪紋具有避邪作用,模仿海浪線條可將人平安載回來,人形紋是雅美傳說中的勇士,紀念祂教導雅美族人拼板舟、捕魚和農耕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船之眼的眼睛圖紋可照亮全程、避邪、保佑、引導行駛正確航道及監督族人不可以做壞事

蘭嶼大船拜訪號

 

船之眼,指引划向豐富的魚群

蘭嶼大船拜訪號

 

船頭及船尾有船飾 (船花),木刻人形紋頂端有黑色雞毛,依照各家族的家徽製造有識別性圖騰,象徵驅厄運招好運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船體周圍的菱形紋與三角紋 (犬牙紋),代表船的牙齒,不同的家族略有不同,有馬英九簽名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四層樓高的啦啦隊木雕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木雕桌椅

木雕桌椅

 

 

木雕桌椅

 

鑽木取火與擊石取火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賽夏族人以藤為材料,編織生活所需筐簍籃等藤編工藝品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賽夏族 6632 人,信仰主要圍繞對於祖靈的敬畏 (保護與責罰族人的超自然力量),重要信仰對象為矮靈。賽夏族同泰雅族的傳統,鯨面風俗為族群辨識與成年標誌,賽夏族人以棟、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漢姓與氏族圖騰,15 個姓氏負責各自的祭儀,2 年一次矮靈祭

賽夏族編織

 

邵族 789 人是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少的族群,日月潭八景之一的「湖上杵聲音」,邵族以木杵臼去穀殼或製糕餅,長短木樁可敲出不同的杵音與人聲結合成杵歌,宗教為祖靈祭拜,每家都有一只祖靈籃,放祖先穿戴過並遺留下來的衣飾珠鍊以代表祖靈存在

邵族

 

布農族 58566 人,臺灣居住最高的原住民族以種植粟及狩獵為主,新粟熟成時舉行莊嚴的祭歌「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將虔敬心意傳送給天神。4 月底月缺時舉行「射耳祭」是全部落的祭典,射鹿耳象徵來年狩獵豐碩,祈求農作豐收與財運亨通,在主祭家舉行,女子禁止進入祭祀場所

布農族

 

 

布農族

 

鄒族 6641 人是父系社會,婚前的青少年要居住在男子會所 (女禁入) 接受訓練,迎靈娛靈送靈祭儀繁複,知名的揉皮技術與竹筒飯。原住民中以鄒族的女子最為美麗

鄒族傳統服飾

 

鄒族大多群居阿里山,男性嗜好打獵並將獵物製成皮革,族人視獵物來衡量社會地位

鄒族打獵

 

魯凱族 13340 人,居住在低海拔山區以石板建屋可冬暖夏涼,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具有神聖地位

魯凱族木、金屬浮雕

 

魯凱族的木、金屬浮雕,人形石椅

魯凱族的木金屬浮雕

 

魯凱族的傳統服飾

魯凱族傳統服飾

 

盪鞦韆婚禮是魯凱族的傳統結婚習俗,平民採階級內婚,貴族為維持家族聲望採村外求婚

魯凱族盪鞦韆婚禮

 

 

魯凱族盪鞦韆婚禮

 

排灣族 100990 人,雕刻門柱、杯壺、杵臼、刀鞘器具傑出工藝,重大祭儀五年祭,刺球刺中象徵獲得豐收、健康與幸福。排灣族的石板立體屏風

排灣族石板立體屏風

 

排灣族傳統建築構飾木豎板,尤其是貴族的房舍在門、柱、用具都會雕刻,以人頭、全身人像、百步蛇、山豬、鹿最常見,室內立柱則雕刻祖先像

排灣族傳統建築構飾木豎板

 

 

排灣族傳統建築構飾木豎板

 

排灣族木穀桶

排灣族木穀桶

 

排灣族陶壺,祖先從陶壺中誕生是大地與人類的媒介,播種前將小米種放入陶壺中祈求來年豐收,現今僅剩達悟、阿美、鄒族及布農族保留傳統製陶技術

排灣族陶壺

 

排灣族化鳥人,使用黑鐵製作,尺寸 100*70*220 公分

排灣族黑鐵化鳥人

 

排灣族的傳統服飾

排灣族傳統服飾

 

排灣族房舍

排灣族

 

 

排灣族房舍

 

 

排灣族房舍

 

石刻、木雕工法古樸

排灣族房舍

 

泰雅族 90412 人分布範圍最廣,分為泰雅及賽德克族,男子獵得人頭或狩獵、女子織布耕作技術受長老認可才能紋面,閒暇時吹彈多簧口琴

泰雅族口琴

 

泰雅族少有全部落舉行的祭祀活動,動態歌舞較少,男性以口簧琴搭配雙腳舞動向女友訴說愛意

泰雅族

 

卡那卡那富族 339 人,和鄒族一樣屬父系社會,祭儀以米貢祭、河祭為主

拉阿魯哇族 401 人,生計來自農耕,小米種植開始、旱稻收成結束,視聖貝為太祖之靈的居所,2~3 年一次聖貝祭祈求平安豐收族人旺盛

雅美族 4616 人,唯一生活在離島 (蘭嶼),雅美族建築構飾木立柱

雅美族建築構飾木立柱

 

雅美文化代表拼板舟,11~12 月建造無雕紋白舟、7~8 月建造有雕紋的舟,8~9 月完工,雅美族拼板舟殘片,下水典禮前 3 年種植芋頭下水前採收,船員穿禮服、持禮刀邀請親友賓客,部落親友將新採的芋頭搬到船上,象徵豐收鎮邪,船員逐一親鼻吻客人禮儀,在船長屋院舉行新船落成歌會到天明,天亮後芋頭和豬肉分送參與賓客,族中男性和船員圍繞新船兇悍樣發出哼哼聲以驅除鬼魂,穿禮服的船員登船唱祝福歌,船員及賓客將新船在原地拋起數次,抬至海濱再拋起數次,新船就能下水行舟

雅美族拼板舟殘片

 

雅美 (達悟) 族生活以大海捕魚維生,6~9 月黑潮洄流的飛魚,大量捕捉曬成魚乾當作全年的主食,族人也擅長雕刻和製陶

達悟族捕魚

 

太魯閣族 31598 人是父系小家庭社會,家產由男性繼承,若違反傳統的法律制度或社會規範時受祖靈懲罰,每年舉辦祖靈祭。族人通過考驗的成年禮「紋面」,沒紋面無法結婚也會被排斥,傳說紋面逝者能獲得指引到祖靈世界。女性族人擅於編織

太魯閣族

 

男性族人擅於狩獵、製刀、巫術,彩虹(祖靈)是族人心靈的圖騰,認為有生之年遵守獵人精神,將來才能走過虹橋與祖先相遇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943 人,母系社會採入贅方式結婚,重要作物為小米及旱稻,依小米生長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收藏祭

撒奇萊雅族的巴拉馬火神祭,入夜後序曲、迎曲、祭曲、火曲、終曲五個程序,紅(額頭紅花開啟靈魂之眼)、綠(刺竹除穢)、藍(以酒解除心靈智慧的糾渴)、白(火神光照點燃光明未來)、黑(炭塗黑隱身惡靈厄運無法靠近)五色使者祭眾祈福,祝禱司以蕉葉抹酒為族人護身,族人持火把及傳統武器繞祭,最後再燒火神花棺祭塔,以祈求火神靈魂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撒奇萊雅族巴拉馬火神祭

 

噶瑪蘭族 1472 人,母系社會現今住花東沿岸聚落,眾人推舉領導部落的首領,日常生活中發明香蕉衣

噶瑪蘭族

 

阿美族 210041人是人口最多的原住民族,居住在花東及屏東的平地受漢化影響大,使用烏心木和黃籐製作弓箭霸

阿美族的弓箭霸

 

阿美族母系社會制度,男女分工明顯,親屬家族事務由女性主持,部落及對外事務由成年的男性組織負責

阿美族

 

阿美族的豐年祭,阿美族的音樂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阿美族豐年祭

 

賽德克族 10074人,原居住中央山脈牡丹山區後遷徙至南投仁愛鄉

卑南族 14225人是母系社會,13歲男孩入會所參加集體生活、體能與狩獵訓練,婚後才離開會所,擅長以藤、竹編織花籃等生活器具,卑南族傳統服飾

卑南族傳統服飾

 

卑南族刺猴祭,少年會所是卑南族 7~12歲男性集會學習與訓練的場所,在成年時以長竹刺死籠中的活猴以完成成年禮膽識測試,現今以草猴取代活猴

卑南族刺猴祭

 

 

塔瑪麓灣區

塔瑪麓灣區看山川琉璃吊橋,長 263 公尺距隘寮溪河床高 45 公尺,連結三地門鄉三地村與瑪家鄉北葉村,遠處的三地門橋、三地門大橋

山川琉璃吊橋

 

橋兩側與引道的琉璃珠鑲嵌

山川琉璃吊橋

 

公路旁裝置藝術

塔瑪麓灣區

 

達比烏蘭.古勒勒的創作,該不會「古勒勒的一生歌舞劇」是真人真事? 鋼鐵塑造,飛越大海和高山,因祖靈的邀約所以跨越族群在這裡融合共存

塔瑪麓灣區

 

園區公路的壁雕

塔瑪麓灣區

 

 

塔瑪麓灣區

 

 

塔瑪麓灣區

 

 

塔瑪麓灣區

 

觀流橋

觀流橋

 

 

觀流橋

 

橋上看隘寮溪

隘寮溪

 

觀流橋旁裝置藝術

塔瑪麓灣區

 

阿美族人的不鏽鋼創作「太陽世族」,先祖開墾英勇如同太陽般光芒永照,承襲祖先的堅毅刻苦與開闊去迎向陽光,以盾牌、刀槍象徵歷史紛爭

塔瑪麓灣區

 

塔瑪麓灣區(布農族語命名),意指部落家屋,兩側不同造型的候車站

塔瑪麓灣區

 

 

塔瑪麓灣

 

站旁造景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塔瑪麓灣上段,賽德克族住家,石材堆高地基,原木堆疊壁面,屋頂覆蓋石板

賽德克族住家

 

屋內往下深挖成為半穴型住家

賽德克族住家

 

牆上層架放置武器或獵具,層架最上方放獸骨,為神聖區域女性不可觸碰,摏米用的杵臼,右側床無隔板遮蔽,為年長夫婦睡的竹床

賽德克族住家

 

賽德克族穀倉是存放食物的場所,每戶用樹皮壓平造牆及茅草屋頂自建穀倉,穀倉大小代表家族富裕程度,只有長輩才能進入取用食物

賽德克族穀倉

 

泰雅族傳統建築,望樓以原木搭於部落入口,早期是防禦設施可監視周邊環境並夜間派青年駐守,後來演變成約會、娛樂及乘涼處所

泰雅族望樓

 

依拉派斯家屋,以竹建造屋頂及壁面,屋內也以竹牆作為隔間

依拉派斯家屋

 

 

依拉派斯家屋

 

受漢化影響空間功能分化明顯,主屋外設置附屬設施,依拉派斯儲藏室放農具或收成時儲藏農作物,原木為柱竹片為牆,高架屋可防潮及鼠蟻

依拉派斯儲藏室

 

依拉派斯浴室、豬舍

依拉派斯浴室

 

 

依拉派斯豬舍

 

依拉派斯雞舍,高架式設計防野獸攻擊

依拉派斯雞舍

 

泰雅族美巴拉社家屋,西部半圓頂住家的代表,牆面以木材橫向堆疊再以木柱及木條固定,屋頂覆蓋茅草,造型非常可愛

巴拉社家屋

 

巴拉社穀倉用來儲放穀類,採高架式建築可防潮防鼠,下方的圓形防鼠板,老鼠沿柱腳爬到與地面平行的防鼠板,老鼠四肢無法著力停止前進

美巴拉社穀倉

 

泰雅族南山社家屋,原木堆疊造屋,屋頂覆以茅草或樹皮,房屋周圍放置很多原木作為柴薪或防風使用

南山社家屋'

 

屋內的竹編製物架

南山社家屋

 

主屋外設置附屬建築,南山社雞舍採高架式設計可防野獸攻擊

南山社雞舍

 

南山社穀倉儲放穀類,可防鼠及防潮

南山社穀倉

 

太魯閣族的穀倉採高床式,可防鼠、防潮隔離,平時儲放鍋子、炊具、地瓜芋頭的籠子

穀倉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積木式牆面設置槍孔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室內間下挖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左側靠近槍口是父親的床位,傾斜床板也是防禦設計,左到右為父親床、小孩床、母親床,父母親床中央地面為火坑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竹造置物架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太魯閣玻可斯依社家屋,竹編壁面是典型的太魯閣東部型家屋,擔心壁面不夠穩固,外牆加以木柱支撐再以藤類綑綁固定於屋頂橫樑

玻可斯依社家屋

 

賽夏族傳統竹造建築,十八兒社住家

十八兒社住家

 

 

十八兒社住家

 

十八兒社住家有太魯閣族的木琴體驗

十八兒社住家

 

賽夏族瓦羅社住家,突出的空間是置物間

瓦羅社住家

 

受了漢人文化影響而有前堂後室的改變,寢台和灶

瓦羅社住家

 

賽夏族大隘社住家

大隘社住家

 

賽夏族傳統家屋的原型是床間有灶,竹牆隔板後方是竹床,灶的上方是竹棚架,可放置食器

大隘社住家

 

杵臼

大隘社住家

 

 

娜麓灣區

娜麓灣區(臺灣原住民族共同喜歡吟唱的娜麓灣命名),意指自在歡樂的地方,原住民族生活型態展示館,娜麓灣樂舞劇團簡介與服裝展示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各族的慶典儀式介紹

原住民族生活型態展示館

 

歌舞場,娜麓灣劇場 1996年創立室內 665 坪,娜麓灣樂舞劇團表演1小時的原住民族樂舞,展現各族群亮麗服飾與樂舞文化,智慧財產權展場內禁止攝影

歌舞場

 

今天週日10:30排灣族-古勒勒的生命史(從追求戀愛到古勒勒誕生慶祝,再到繁延下一代,非常好看),14:30泰雅族-鼓點起落直達天聽(我們覺得很催眠)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茶卡麓觀景亭看乾涸的隘寮溪谷

觀景台

 

塔瑪麓灣下段的葛瑪蘭族、卑南族、撒奇萊雅族、雅美族、阿美族傳統建築,時間不夠未參觀,表演散場人很多

娜麓灣區

 

 

富谷灣區

富谷灣區 (排灣族語命名),意指穀倉、豐收,富谷灣下段,排灣族、魯凱族、邵族傳統建築,展演琉璃珠工藝,手紋體驗

紋面體驗

 

串珠體驗

串珠體驗

 

瑪家社頭目家屋,屋簷與門楣雕刻圖紋

瑪家社頭目家屋

 

 

瑪家社頭目家屋

 

寬廣的前庭與頭目標石

瑪家社頭目家屋

 

 

瑪家社頭目家屋

 

接待室,左右側為男、女的石板床,年輕夫婦睡靠近正門的床可保護家中成員

瑪家社頭目家屋

 

室內岩板地面,左側石板椅,上方是貴重物品櫃,灶上方是放置木柴區,木雕刻柱

瑪家社頭目家屋

 

灶,乾草枯枝燻燒可避免白蟻侵蝕、防潮及除蟲

瑪家社頭目家屋

 

灶的上方是放置木柴區

瑪家社頭目家屋

 

阿禮社頭目家屋於 1937年建造,全屋石板搭建,門楣刻人頭紋代表勇士及貴族的征戰功績,屋簷下長條石板凳,有頭目標柱

阿禮社頭目家屋

 

左側的入口

阿禮社頭目家屋

 

穀倉

阿禮社頭目家屋

 

屋內祖先柱,後方木置陳列架可置放陶壺、獵具等珍貴物品

阿禮社頭目家屋

 

靠近門為男的石板床,有安全防衛考量

阿禮社頭目家屋

 

內側為女性的石板床

阿禮社頭目家屋

 

工作室

阿禮社頭目家屋

 

泰武頭目家屋為石板建材,屋簷下呈排木板雕刻是貴族階級家屋的標誌,屋內不隔間以低矮石板、石柱、木柱作為間隔

泰武頭目家屋

 

神山社頭目家屋,屋簷下木雕刻象徵家族尊貴,前簷較長所以用間隔的木柱支撐

神山社頭目家屋

 

左側牆面掛獸骨,右側牆架上放獵槍、彈袋及鹿角,下方木置陳列架放貴重的古陶壺,右側雕刻立柱

神山社頭目家屋

 

前庭中央老榕樹是頭目家屋的地標,前庭也是頭目女兒結婚時盪鞦韆的地點,部落的結婚舞會也在此舉行

神山社頭目家屋

 

園區石橋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魯凱族傳統建築,魯凱族擅長製造刀具,另建鍛冶小屋為工作室

魯凱族鍛冶小屋

 

吉露神話遺址

吉露神話遺址

 

魯凱族工作小屋,因男人手接觸織機被視為不祥故不能從事紡織,所以婦女需另蓋小屋做為織布場所

魯凱族工作小屋

 

邵族傳統家屋為單一入口,屋頂以蓁草覆蓋且每 4年需加蓋一次

邵族傳統家屋

 

外牆以箭竹和芒草桿編織成雙層牆,可防止冷風吹入

邵族傳統家屋

 

竹編隔間,左側隔間為父母寢床、中央為人寢床,右側隔間為子寢床,最右側格柵為倉

邵族傳統家屋

 

邵族的牛棚

邵族牛棚

 

排灣族太麻里社頭目家屋,木板牆,屋頂以茅草覆蓋,前庭設有祖靈柱、石板栗柱(人頭紋、百步蛇)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門柱雕刻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室內中央 3件木雕祖靈像 ( 男女祖先立像 )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穀倉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4張石板床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寢台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產室

太麻里社頭目家屋

 

排灣族草埔社家屋,木板牆且屋頂茅草覆蓋

草埔社家屋

 

 

草埔社家屋

 

分前室及後室,木板床

草埔社家屋

 

牧丹社家屋,受漢化影響以土角磚石、石板砌牆,屋兩側以木板覆面,屋頂以茅草覆蓋並以竹條加壓,前牆中央是家屋入口

牧丹社家屋

 

屋內為泥土地板,木板立柱的兩側是木板床台

牧丹社家屋

 

內文社頭目住家,1940年建造是典型的排灣族家屋,外牆及內部均為木板建造,屋頂以茅草覆蓋

內文社頭目住家

 

全木造石板地坪,屋內分為前後室,前室的壁板刻出排灣族的生活,長椅不是木板床,後室的右方是灶,上方木架則是放置物品區

內文社頭目住家

 

 

內文社頭目住家

 

 

內文社頭目住家

 

後室周圍都是木板床,照片右側木板後方是穀倉,排灣族舉行室內葬,所以前後室的中央地面是墓坑,寓意與祖先永遠在一起

內文社頭目住家

 

1995年辦理百年前的原住民影像展,請來義鄉南和村村民共襄盛舉並延請祖靈前來觀賞,此後排灣族五年祭期間,祖靈會到此巡訪

排灣族

 

故在頭目家屋旁興建南和村祖靈屋

南和村祖靈屋

 

 

南和村祖靈屋

 

供奉當年延請回來的祖靈塑像

南和村祖靈屋

 

排灣族的泰武頭目家屋,屋前有寬廣的前庭並設有頭目標石,房屋以石板建造

泰武頭目家屋

 

屋簷下一排木雕是貴族階級家屋的標誌

泰武頭目家屋

 

排灣族的佳平社頭目家屋,家屋內有很多建築特色,但琉璃工坊展示工藝及製品販售不能拍照

佳平社頭目家屋

 

園區內有多樣接駁車

接駁車

 

 

接駁車

 

 

接駁車

 

 

接駁車

 

富谷灣上段,鄒族、布農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傳統建築,看美麗的隘寮溪和三地村

富谷灣上段

 

竹籐裝置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鄒族傳統建築,達邦社家屋,竹材為壁,茅草屋頂,主屋前後兩個門

達邦社家屋

 

 

達邦社家屋

 

竹床

達邦社家屋

 

左側為竹床,右側為放食器處

達邦社家屋

 

木柱上方為穀倉

達邦社家屋

 

漁具小屋可收藏漁撈用具及煮魚器皿,鄒族人不可在主屋內煮食魚類,煮魚的鍋子不可用來煮小米,阿美族的小米神也不喜歡魚腥味

漁具小屋

 

柴房

達邦社家屋

 

旁邊低矮石垣可圈養家禽家畜

達邦社家屋

 

園區只販售烤香腸,我們在這裡吃昨晚買的麵包和蛋糕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水門轉運站

高雄客運603號原住民文化園區到水門轉運站10元,遊客中心、廁所都關閉

水門轉運站

 

等車時我們自拍今日的原住民體驗

水門轉運站

 

 

屏東轉運站

屏東客運8227號水門轉運站到屏東轉運站46元,屏東火車站的夜景

屏東火車站

 

易奎擔擔麵已售完沒有麵了,隨便吃阿祥擔仔麵

阿祥擔仔麵

 

擔仔麵大碗50元、餛飩湯25元,這是屏東的最後一餐

阿祥擔仔麵

 

台鐵屏東到新左營區間車39元,高鐵左營到台北1490元,台鐵台北到汐科區間車18元,這一趟屏東11日的費用

費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歐琳娜的旅行瘋 的頭像
    歐琳娜的旅行瘋

    歐琳娜的旅行瘋

    歐琳娜的旅行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