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富僑王氏父子回饋鄉里號召族人闢建 山后民俗村 Folk Culture Village 並供族人居住,18棟古厝有計畫性梳式布局建造 ( 同一方向縱橫軸相互平行如棋盤,利於通風採光及防盜 ),歷時 25年於清光緒廿六年 1900年完工面積 15000平方公尺,包括 16棟閩南傳統二落式建築、1棟三落學堂私塾、1棟王氏宗祠,共計 18棟合稱「十八間」為金門新十景之一,金門七大聚落中保留最完整為最金門僑村閩南式建築的代表作。

「有山后富   無山后厝」道出有比山后更富有的村莊卻沒有如山后優美的環境與建築,背靠五虎山依山建造前低後高,坐西向東風水為座山觀局 (背山面海 ) 格局。由上堡、中堡、下堡三個臨海村莊組成,獅山是上堡,民俗村居中堡,側門外為下堡。民俗村的建材最遠從山西運送,井然有序格局方正精雕細琢,值得停下腳步細細觀賞。下堡村為防中堡村的燕尾脊對沖,求平安而在村口設置石雕風獅爺,不是常見的面向外海而是朝向民俗村中堡。村與村間的鬥法在金門很少見,雖然下堡村不大也沒有特別的景點,如果來到民俗村不妨順遊參觀這特殊的風俗文化。

山后民俗村

位置:山后民俗村公車站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地圖

中堡村

山后民俗村

海珠堂

喜慶館

風獅爺郵筒

王氏宗祠

王阿婆小吃店

百年老樹

瞭望台

下堡村

梁氏家廟

感應廟

山后風獅爺

交通資訊

 


 

1860年清朝允許出洋,金門人大多往南洋經商所以回鄉後建造洋樓與銃樓。但山后王家往東北亞日本神戶經商,所以依循傳統而建造閩南式建築,這是金門很特別的歷史與文化。

 

 

地圖

山后村地圖

山后民俗村

 

 

中堡村

山后聚落

建築依山面海左右對稱排列整齊,燕尾巷又稱人丁巷,燕尾對峙很好看,泉州白石牆人字砌,拾階而上寓意步步高升

山后民俗村

 

馬背分為金、木、水、火、土,金形馬背又稱圓角馬背在古厝的馬背中最常見,下方陳列豬槽、石臼石磨等生活器具

山后民俗村

 

土形馬背因傳說似墓碑形狀,在古厝的馬背中非常少見

山后民俗文化村

 

花崗石人字砌間的三合土如「人」字,窗戶為「口」,屋邊是「丁」字砌,寓意為人口丁旺也能增加建築的結構

山后民俗村

 

瓦花牆防海盜,盜賊踩踏碎裂會發出聲響,下方採傾斜板面可排水兼具鳥踏的作用

山后民俗村

 

花崗石條的隘門為防禦目的,緊急時可將門關閉,門上的瓦花防盜賊經由隘門上方到另一戶行竊

山后民俗村

 

風水學上單為陽,石櫺窗的石條均為單數 1、3、5

山后民俗村

 

每戶都有前院,透過家戶前院的門可互通訊息相互支援,牆上設有花瓦防盜

山后民俗村

 

牆壁採用泉州白石以糯米、摻合黑糖及牡蠣殼粉砌成

山后民俗村

 

幾何圖形的交趾陶磚牆栩栩如生

山后民俗村

 

麒麟在古代是五靈之長象徵仁慈與吉祥,配合彩繪、石雕、磚雕、交趾陶裝飾,精緻的建築展現傳統的工藝技術

山后民俗村

 

虎音似福,有祈福之意,

IMG_5540.JPG

 

瓶與几案諧音平安,搭配花卉寓意富貴平安,博古架放花瓶象徵平安吉祥

山后民俗村

 

木門

山后民俗村

 

水井是聚落的標配

山后民俗村

 

石磨與洗衣槽

山后民俗村

 

 

山后民俗村

 

 

海珠堂
泮池可防火、防禦、供水、調節氣候與養魚防災,半月形如箭在弓上祈求子孫向外發展寓意蓄勢待發,閩式建築特色是燕尾脊及馬背,相傳擔心燕尾脊沖犯民宅會再加上土形馬背以規避,外埕是曬稻、晾衣或農事工作的空間

山后民俗村

 

挖水池的廢土在埕場兩側建造白雲鄉、清風洞兩座假山

山后民俗村

 

早期出洋多數擔任勞力的工作,日本神戶華僑王國珍為提升族人的社會地位在 1900年興建私塾,左右舉頭有疊樓閣樓

山后民俗村

 

方圓工整細節講究拱門以規尺去測量打造,門旁石柱為通風及防盜,牆面下有櫃台腳增加華麗感

山后民俗村

 

入口為遮陽避雨的地方,左右兩側有「海、珠」字對聯

山后民俗村

 

依山面海坐西向東見日出從海上升起宛如火珠騰空而命名,這種風水格局稱「獅子弄球穴」後代易出將相公侯

山后民俗村

 

正廳供奉創建者請服裝端正勿嬉戲飲食,樓閣庭院磚拱走廊,左右有八角窗廂房,內埕是婦女家務或生活起居的地方

山后民俗村

 

軒庭兩柱的對聯「澥晏河清安素志   珠聯璧合壯奇觀」,澥字義為深入陸地的海,柱面為花朵及書卷的磚雕

山后民俗村

 

石階下方也保留貓狗洞

山后民俗村

 

 

喜慶館

大夫第原為王敬祥的住所,8:30~17:00開放參觀

山后民俗村

 

花轎

山后民俗村、

 

轎子後方華麗的木雕花鳥祥獸門檔,可保存隱私又能窺探門外

山后民俗村

 

廳堂前方稱為公孫巷,為阿公含飴弄孫的地方,盜賊來時可將金銀珠寶藏在院子踏階旁地面兩個孔洞中

山后民俗村

 

大廳,廳堂前方有一根橫樑吊著天公爐和天公燈,天公燈照得到的地方不可亂來

山后民俗村

 

入門時抬頭看,橫樑會遮住屋頂最高包紅紙的主樑,看不到全景以表謙卑與尊重

山后民俗村

 

木格柵拉窗

山后民俗村

 

新娘房

山后民俗村

 

衣櫃有木雕花鳥,靈雀報喜與梅花搭配有報喜之意

山后民俗村

 

翁姑房

山后民俗村

 

翁姑房的對門是灶房兼用餐空間,目的是監視媳婦煮飯及夜間偷吃

山后民俗村

 

嬰誕室

山后民俗村

 

幼兒滿一歲時辦理抓週,幼兒抓取後判斷長大後的職業或愛好

山后民俗村

 

文物展示館,展示禮帽、勳章、畫像等家族生活文物

山后民俗村

 

王國珍與王敬祥父子曾任僑領,1913年孫中山先生革命失敗流亡日本,聯絡各界人士籌畫南京起義而致王敬祥書信

山后民俗村

 

公孫巷的兩側有貓狗洞,給民家的貓狗夜間出來排泄的通道

山后民俗村

 

 

風獅爺郵筒

這裡販售飲料、明信片紀念品

山后民俗村

 

 

 

王氏宗祠

宗廟位於海珠堂後方,民俗村內最高的位置,民居低於祖厝,以示尊重祖先

山后民俗村

 

門枕石上有似人著官服的石雕

山后民俗村

 

精美石雕花瓶寓意平安,圓窗外有四隻蝙蝠寓意賜福

山后民俗村

 

柱牆下有櫃檯腳,象徵抬高屋主的身分地位及增加外形宏偉

山后民俗村

 

傳說鄉里的龍穴位於宗祠,花崗岩龍頭石,臺語「摸龍頭起大厝」

山后民俗村

 

龍尾位於宗祠右後偏室的土地公下方

山后民俗村

 

只有官宦人家的屋頂左右兩邊才能蓋三條筒瓦,平民只可蓋磚瓦

山后民俗村

 

「祥」字下方三條筒瓦

山后民俗村

 

脊帶有泥塑裝飾「福、祿、禎、祥」字樣,福旁有泥塑蝙蝠寓意天官賜福

山后民俗村

 

祿旁有書卷寓意升官進祿,書本是智慧的象徵,緞帶代表長壽

山后民俗村

 

 

王阿婆小吃店

王阿婆是到山后必吃的名店,生意好到團客都來吃

山后民俗村

 

只有戶外座位

山后民俗村

 

先找座位再點餐,戶外的服務人員會送上菜單,隔壁飲料攤也會招呼客人點餐

山后民俗村

 

蚵仔煎 90元,粉漿不是傳統的太白粉是地瓜粉,所以口感較Q彈,拍鳥的大哥說這是金門最好吃的蚵仔煎果真不假

山后民俗村

 

即使是觀光景點,石蚵用料也很大方

山后民俗村

 

蚵仔麵線 90元,沒有勾芡吃得到石蚵的鮮甜海味

山后民俗村

 

炒泡麵 90元

山后民俗村

 

 

百年古樹

旅日後親手種植桄榔,至今逾百年

山后民俗村

 

外觀如鱷魚皮

山后民俗村

 

前方有防空洞

山后民俗村

 

 

眺望台

聚落後方的山丘制高點

山后民俗村

 

觀海亭的視野都被周遭的樹冠遮蔽

山后民俗村

 

俯瞰整個民俗村

山后民俗村

 

脊帶不修復,裡面住著金門的縣鳥戴勝一家人,非常怕人飛得很快

山后民俗村

 

 

下堡村

下堡村沒有整體規劃所以縱橫交錯建屋,村民少很寧靜

下堡村

 

 

下堡村

 

下堡村的中心點,雜貨店及洗衣池是村民交換訊息的地方

下堡村

 

中央圓形是水井,周圍是洗衣水道

下堡村

 

 

梁氏家廟

民俗村側門外的下堡村為梁性的聚落

下堡村

 

圍繞花磚牆及樑柱的燕子磚圖案與往常不同,圖案交錯更為講究

下堡村

 

正脊及西施脊有花磚剪粘

下堡村

 

三片花磚拼貼成美麗的花鳥圖,下方是磚體窯燒後製成花磚拼貼成木棉花,部分花瓣已剝落

下堡村

 

水車堵的花磚拼貼及一尊風獅爺

下堡村

 

釉上彩花磚,白瓷上手繪民間傳統紋樣或故事人物畫

下堡村

 

感應廟

為下堡村的鎮境之廟,主祀金王爺

感應廟

 

廟旁設有觀景台與觀景亭

下堡村

 

觀景台看中堡村與下堡村

下堡村

 

觀景亭只能看到少許的海

下堡村

 

 

山后風獅爺

風獅爺安奉在燕尾脊對應的主軸上在金門很少見,風獅爺高 104公分、寬 36公分、深 47公分,胸前有綵帶及銅錢

下堡村

 

延伸閱讀 ( 步行 6分鐘的景點 )

【金門景點】金門唯一有砲操表演的坑道    花崗片麻岩坑道看戰爭遺留的榴炮,近距離看榴彈及底火筒 -- 獅山砲陣地

 

 

交通資訊

山后民俗村 Folk Culture Village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山后民俗村

時間:8:30~17:00

交通方式:

  1. 金門公車:搭 25、31號到「山后民俗村」站
  2. 台灣好行:獅山民俗村線到「山后民俗文化村」站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歐琳娜的旅行瘋 的頭像
    歐琳娜的旅行瘋

    歐琳娜的旅行瘋

    歐琳娜的旅行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