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故事園區昔日為楊梅國中的張芳杰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1948年籌辦楊梅中學並出任校長,每天的第七節師生以人力接駁到老坑溪搬石,或到火車站搬磚建校,創建時學生除了學費還要交30顆石頭,是桃園中學教育的推手,故居列入歷史建築作為創校興學史蹟展覽館。
日治後期1953年落成,大量洗石子和洋折衷式建築,第一任張校長和第二任葉校長曾在此居住
周邊種植芒果、蓮霧及龍眼樹,美味的果實是家人飯後的甜點,入口兩側的青楓和朴樹如同夫妻樹
小孩玩耍的三角平台,平台旁種植大芒果樹且樹齡已逾50年
室內約50坪,孩子們從主臥室的八角窗能窺視訪客
起居室,花台下方三張藤椅是張校長第二任妻子的嫁妝,昔日放在庭院中
張校長的書房,1930年開始流行洋服,洋裝套裝或襯衫西裝,帽子是財富與身分地位的象徵
昔日的辦公樣貌,字跡蒼勁有力
校長夫婦主臥室,遊客禁止上榻。中間隔間是兩房的被褥收納櫃,也方便夜間查看小孩房的狀況
床鋪下層的空間儲放校長自釀招待親友的葡萄酒
夫人的珠寶典雅樸實
洋服必備的手拿包,右手無名指有一枚銀戒
箱子是衣櫃,木櫃上的吹風機,六角木盒也是校長夫人的珠寶盒
小孩書房,可以穿戴道具在校長故居內拍照
小孩通舖可脫鞋進入參觀,1940年女生制服以百褶裙為主
衣櫃中用箱子收納早期的卡其軍訓服
知名的鵝媽媽英語教材
留宿通舖提供交通不便或家境貧困的女生住宿,留宿生和張家人一起吃飯寫字,暑假改當入學出題老師的闈場,男學生則留宿在學校樓梯間以夾板圍起或其他老師家,長袍、帽子也是洋服的代表
張校長頗具音樂造詣,創作採茶歌及楊梅國中的校歌
廚房展示早期飲食的器具,1951~1965年因戰後物資缺乏將米外銷,推行麵粉取代米政策而帶動麵食料理盛行
將木頭挖空並加蓋製成木桶,防潮的木製米桶可防蟑螂鼠患,地上的甕缸是醃菜,長久保存食材製作客家料理
好客的張校長在宴請親友時,在客廳、書房、廚房都擺上一桌賓主盡歡
水井
兩層樓建築於1967年落成,張校長於退休後1968~1997年曾暫居在此
現為好窩有花咖啡廳
站在西側小丘上看小白宮,種植百年樟樹可防西曬及趨蚊蠅,右邊建築是採光與景觀佳的桃園市立圖書館紅梅分館
日治時期建置防空洞,作為躲避空襲、儲備糧食及軍需物資使用,光復後防空洞放置圓桌板凳成為乘涼聊天的空間
咖啡廳內部保留傳統的磨石子樓梯
1954年落成作為楊梅中學教師宿舍,當年一門一窗為1戶共計9戶,現為藝文展覽及多功能空間,假日廣場設青梅市集
骨董手搖留聲黑膠唱片機
陸軍上將捐贈喇叭式的留聲機
再後期一點可以放卡帶
早期居家擺設
地址:桃園市楊梅區校前路49號
時間:週三~週日10:00~17:00
電話:( 03 ) 488-0275
交通方式:
- 桃園公車:「楊梅火車站」搭251、L608永寧上田縣號到「楊梅國小」站步行2分鐘
- 微笑單車:1.0「楊梅國中」站步行2分鐘
- 桃園公車:「楊梅火車站」搭5642號到「集乳站」步行3分鐘
- 桃園公車:「楊梅火車站搭5641號到「楊梅國小」站步行4分鐘
- 桃園公車:「楊梅後火車站」搭L615號到「楊梅」站步行5分鐘,此線會繞市區不建議
- 桃園公車:「楊梅火車站」搭L613號到「楊梅區公所」站步行緩上坡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