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下船的第一天玩南竿西部的夫人澳、四維村及馬祖村,看馬祖必遊景點的媽祖巨神像,必吃馬祖十大傳統美食的繼光餅、炒魚麵、老酒麵線、紅糟蒸黃魚、淡菜及牡蠣炒蛋、蒸及炸的地瓜餃,還有民宿老闆推薦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香林小館鼎邊糊。
台灣是瀝青柏油馬路而馬祖是水泥路,因早期戰車經過水泥路較牢固,怕戰亂引起大火延燒所以使用不易燃的水泥為馬路材質
全區導覽圖
馬祖下船的第一天玩南竿西部的夫人澳、四維村及馬祖村,看馬祖必遊景點的媽祖巨神像,必吃馬祖十大傳統美食的繼光餅、炒魚麵、老酒麵線、紅糟蒸黃魚、淡菜及牡蠣炒蛋、蒸及炸的地瓜餃,還有民宿老闆推薦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香林小館鼎邊糊。
台灣是瀝青柏油馬路而馬祖是水泥路,因早期戰車經過水泥路較牢固,怕戰亂引起大火延燒所以使用不易燃的水泥為馬路材質
全區導覽圖
跟團的朋友都說金門好山好水好無聊,但爬文發現金門有臺灣沒有的戰地風情、閩式古厝及在地美食,也有媲美外國的美景。或許是地小人稀容易管理,抑或是地方政府促進觀光用心營造,街道乾淨無遊民,居民樂活很熱情。翟山坑道的烤香腸老闆說,他喜愛金門的慢活及安居樂業知足長壽而從臺灣移居到金門。
金門為島嶼丘陵地形,將金門分成東、西區各玩三天兩夜,全程搭大眾運輸沒租機車,旅行中才了解金門奇妙的乘車規則。分享入住前所未見CP值超高的民宿,人均不到 430元還附名店早餐,同樣是離島但物價卻比馬祖低很多,非常推薦搭機到金門偽出國旅行。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4/25(二) 金門機場 - 金湖鎮 ( 佑昇生億飲食店、陳景蘭洋樓、成功海防坑道、成功沙灘、瓊林聚落、老爹牛肉麵、三力民宿 )
金門在民國前設置書院、社學、義學、私塾與小學堂,南宋時期的書院由官民合辦,介於縣學與社學之間相當於現今的中等教育。浯江書院是金門四大古書院中唯一留存下來的書院,1780年乾隆 45年感念擔任同安縣主簿的理學家朱熹教育金門有功而在書院中建造朱子祠供奉,當衙署計畫拆除時,職員黃汝誠購入並於 1904年光緒三十年捐資改建為縣立小學堂,1915年改制為縣立高等第一小學校。
雖然古蹟的三面牆外緊鄰著現代化的住宅,但浯江書院內有無釘的木構長廊、古色古香的講堂、八處國定古蹟之一的朱子祠,建議一定要走到朱子祠後方,欣賞敬字亭及角落的流水庭園,圍牆內外處處有朱子的墨跡,充滿文學氣息。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金城民防坑道位於金城鎮的市區是金門新五景之一,登記櫃台位於金城車站的二樓,櫃台報到後由專人解說後帶領入坑,坑道路線為單向不可脫隊、折返或停留,除觀光公車及最後一場不限人次外,其餘場次體驗上限為 50人。因為須隨隊行軍,坑道兩側牆面有高壓電勿碰觸,部分路段狹窄黑暗,有心臟病、高血壓、幽閉恐懼、老人家或小朋友都不適合參加,須注意參訪入口在金城車站二樓,但參訪出口在金門高中外,出入口距離步行需 15~20分鐘。
全長 2122公尺單向步行 30分鐘,第一個體驗區在進入坑道的 400~500公尺處,有 100公尺的黑暗體驗區模擬戰爭;第二個體驗區在進入坑道的 900~1000公尺處伸手不見五指,害怕的人可以開手電筒。坑道牆壁內有水管,有時在右邊有時在左邊,水管內是坑道的照明、廣播、通訊、抽風、抽水設備管線的高壓電不可觸摸,兩段體驗區的管線都在右側,黑暗中可以扶靠左側的牆前進。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阿婆麵線專賣店隱藏在與模範街平行的菜市場路,老店只有回頭客才會繞進來而且整箱打包提走。金門麵線以傳統手工搓、揉、捏、甩繁瑣程序,加上純淨水質、天然陽光及海風自然乾燥,久煮不爛的特性可成為火鍋的食材,在製造過程中不加鹽份,有中國客會經由小三通來金門採購當作嬰兒的副食品。若今天天氣不好,明天沒麵線可賣,若明天天氣不好,今天也不會加班多做一些,靠天吃飯也樂天生活。老闆娘師承中醫,堅持手工量產且無任何添加劑,良心事業希望顧客吃得安心。
阿婆麵線專賣店隱身在巷弄中
7點不到就開始製作,這台製麵機已有 90多年歷史
清金門總兵署舊名「叢青軒」,原是明神宗萬曆年鄉賢進士許獬立志苦讀的故宅,清朝因場地寬敞地點適中作為官衙使用。1680年康熙 19年總兵陳龍改建為總兵署,作為作戰指揮單位及軍事佈署提升作戰能力。1915年為縣公署,1949年為金防部,之後福建省政府、金門政委會等均在此辦公,歷年來是金門最高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現為國家三級古蹟。
環境優美且文物陳列豐富,最生動的是清朝衙門審判、地牢關押、總兵召集議事或生活等以蠟像模擬情境,環境營造非常逼真。最特別的是地牢的刑具展示,眼前真實的刑具模型不禁聯想到電影中的滿清酷刑。部分展廳有互動體驗,拋骰子中三甲、水寫紙臨摹總兵字跡等。不要錯過總兵署內有兩棵百年老樹,一棵是入口旁的老榕樹,另一棵位於總兵署後方,金門的縣樹是木棉樹,這棵是金門的木棉樹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木棉樹王。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翟山神工」為金門新十景之一,被稱為「地下金門」的傑作,位於金門的西南方海面上,面向臺灣海峽背靠中國大陸地理位置安全。翟山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地質堅固,1961年因應戰爭所需以人工塞炸藥邊炸邊挖,1966年完工在戰時提供大膽、二膽及附近小島嶼的登陸小艇回轉、運補人員及物資使用。
A字形的水道缺點是水進入時夾帶大量泥沙,泥沙堆積水位變淺船無法行駛及戰備功能減退而廢棄,因戰爭停止於 1998年移交金門國家公園整修管理戰役紀念展示並開放參觀坑道,花崗岩坑道投映在水道上視覺相當震撼。坑道回音大請勿喧嘩且禁止飲食,夏季吹西南風時海風帶著濕氣吹入造成坑道岩壁滴水地面潮濕,行走需注意安全。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旅日富僑王氏父子回饋鄉里號召族人闢建 山后民俗村 Folk Culture Village 並供族人居住,18棟古厝有計畫性梳式布局建造 ( 同一方向縱橫軸相互平行如棋盤,利於通風採光及防盜 ),歷時 25年於清光緒廿六年 1900年完工面積 15000平方公尺,包括 16棟閩南傳統二落式建築、1棟三落學堂私塾、1棟王氏宗祠,共計 18棟合稱「十八間」為金門新十景之一,金門七大聚落中保留最完整為最金門僑村閩南式建築的代表作。
「有山后富 無山后厝」道出有比山后更富有的村莊卻沒有如山后優美的環境與建築,背靠五虎山依山建造前低後高,坐西向東風水為座山觀局 (背山面海 ) 格局。由上堡、中堡、下堡三個臨海村莊組成,獅山是上堡,民俗村居中堡,側門外為下堡。民俗村的建材最遠從山西運送,井然有序格局方正精雕細琢,值得停下腳步細細觀賞。下堡村為防中堡村的燕尾脊對沖,求平安而在村口設置石雕風獅爺,不是常見的面向外海而是朝向民俗村中堡。村與村間的鬥法在金門很少見,雖然下堡村不大也沒有特別的景點,如果來到民俗村不妨順遊參觀這特殊的風俗文化。
位置:山后民俗村公車站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水頭又名金水,鄰近水頭碼頭是金門與廈門間的交通要點。村民早期以農漁業為主,1860年清朝允許出洋後走船或到外地經商致富,1920~1930年間是南洋僑匯最多的時期,受異國文化影響返鄉建造洋樓。金門洋樓約 133棟其中的 15棟在水頭,是金門最富有的聚落,也是金門最多閩式建築與洋樓的聚落。
水頭曾發生黑面宙事件,黃姓僑商未被海盜認出而使四位子侄遭擄,隨後富商們紛紛增建防禦設施。水頭聚落是金門唯一附設銃樓的洋樓,看槍樓進可攻退可守的設施,看華麗洋樓內外的多重防禦設施,再延續參觀金水國小的「回」字型建築。水頭僑居為金門新十景之一,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又是五個新景點之一非常推薦,文末分享定時導覽時段歡迎多利用,參觀時勿觸摸展示品及不可攜帶食品入內。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建功嶼位於浯江溪口,原名董嶼又稱珠嶼、鰲嶼,面積約 500平方公尺,是金門西海岸和烈嶼的衛哨,如砥柱中流「建功砥柱」是金門新十景之一。臺灣除了澎湖、馬祖之外,金門也有摩西分海,記得先查詢建功嶼 潮汐時間以免來不及下島而受困島上。
1949年國軍駐守W038據點監測金烈水道,2002年金門縣政府發展觀光改名建功嶼後規畫整建。500公尺花崗石板牡蠣人步道,在退潮時看潮間帶的彈塗魚、招潮蟹及石蚵螺貝,要小心剛退潮時步道較為泥濘且有積水,不要穿白鞋且小心濕滑。建功嶼的地標就是鄭成功像,看阿兵哥的寢房,登觀景台看 2022年完工臺灣第一座深海域的跨海大橋「金門大橋」及退潮時才露出的蚵柱與蚵架。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夜間追藍眼淚搭大眾運輸不方便,報名KKday的 金門秘境導覽 I 尋找藍眼淚、金門大橋、夜眺廈門、金城民防坑道夜間導覽活動,行程中除追藍眼淚之外還有金門新五景的金城民防坑道及慈湖三角堡,優點是一個晚上看四個景點專人導覽不到 500元非常超值,缺點是不夠機動彈性,當晚社團有人分享峰上咕哩岸的藍眼淚大爆發但我們在慈湖等所以沒看到默默掉淚。如果目的是看藍眼淚,建議跟私人包車比較有機會看得到。
18:30金城車站大廳報到點名,領隊會隨同一起走金城民防坑道,金門高中出口上車後行駛金門大橋;20:00國境之西的雙口戰鬥村,海邊觀景台有免費的望遠鏡可看對岸廈門夜景,20:30金門 2022年的新地標 12年斥資 96億元建造金門大橋,在烈嶼端拍照;21:00慈湖慈堤看藍眼淚,慈湖三角堡看金門大橋夜景及喝咖啡,21:40回程約22:00到金城車站解散。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瓊林聚落是金門規模最大的古厝聚落,300餘棟的閩南式民宅,蔡氏宗族的聚居地具有千年歷史,早期族人考中進士就建一座宗祠,所以瓊林聚落高達七座八祠是金門最多宗祠的聚落。1968年防中共武力侵犯,金門區依人口及地形面積規劃 15處重點地戰鬥村,瓊林聚落便是戰鬥村之一。
1625年明熹宗因蔡獻臣博學而賜里名「瓊林」,蔡氏一族為文武世家,明清時期科甲連登為金門之冠計進士 6人、舉人 7人、武將 6人。宗祠建築及閩南古厝聚落保存良好,更因地理位置處於金門的中心點被規劃為「戰鬥村」設置地下坑道及指揮所。此行因時間不足,瓊林民防館、怡穀堂、養拙樓等建築未造訪,只走訪蔡氏祠堂周邊尋找兩座鑲壁式風獅爺,延伸至木棉花紅磚牆及北邊的瓊林風獅爺等景點。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500多年前就有古 12奇的記載:泉奇 ( 蘸月池、蟹眼泉 )、石奇 ( 眠雲石、跨鰲石 )、靈奇 ( 倒影塔、玉几案 )、幽奇 ( 古石室、石門觀 )、其他 ( 千丈壁、一覽亭、偃蓋松、太武巖 ),有的增列風動石、步雲梯、羊腸道。一線式步行除尋找 12奇景外,還有石兔、蔣公墨寶毋忘在莒與梅園,右轉而下至石門關、海印寺、太武池、頑石點頭勒石群、龍陵湖等,距離不長但風景秀麗,來到金門如果有時間非常推薦登山。提醒 5~10月為恙蟲病高感染期,穿長袖衣褲不要走秘境草地以防恙蟲叮咬。
太武山海拔 253公尺南側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北側以花崗岩居多。太武山風景區從忠烈祠、太武公墓、玉章路蜿蜒而上,相傳海印寺求官運非常靈驗,在機場遇到自行車隊來金門兩天環島一天登太武山。搭公車的好處不必折返原點可採不同點進出,從公車站「太武公園」起點步行至「屏東」終點,停停走走加求神拜佛約 2.5小時。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1963年完工長 620公尺、高 2公尺、寬 1.2公尺,配合海岸線興建多條支坑道通往對外射口,戰爭時期為海防要塞,作為加強防禦作戰工事使用,目前只開放參觀中興亭到海口間的坑道。成功坑道比金門其他的坑道短,卻是民防結合軍營的共同坑道,中興亭可連接到正義里公所的戰地民防坑道,可村落自衛防禦也能支援軍方作戰。
兩岸關係緩和後駐軍撤哨,2005年交由金湖鎮公所接管並增設照明轉型觀光坑道。坑道材質為花崗岩與部分混凝土,有三層防禦封鎖料羅灣海空的能力,一層是坑道內各海岸的射口配置短射程的機槍堡及裝甲戰車砲,中層是坑道內可遠射的 90高砲,第三層是高崗上的防空 40高砲。建議午後炎熱時先走坑道,坑道出口先走海岸步道看成功海防及成功沙灘,最後再去象德宮與尚卿雕樓。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金門因特殊地理位置,早期吸引許多旅外華僑衣錦還鄉興建樓房,西式建築成為金門古厝中獨特的觀光景點。「成功」舊名為「陳坑」,陳景蘭洋樓又稱為「陳坑大洋樓」,名列全台 12大美型洋樓建築之一,西洋列柱風格磚木拱廊式設計,灰白色建築顯高貴典雅,是金門洋樓中的代表建築。
2017年印尼、新加坡經商有成的陳景蘭返鄉購地,請廈門及金門匠師設計由百人建造二層樓洋樓,1921年完工後回饋鄉里將洋樓 1樓部分空間設尚卿小學並聘廈門名師授課。1937年日軍佔據金門成為日本員警隊部,1948年國軍要塞司令部駐紮,1949年國軍撤守金門後又做為聯勤醫院使用,1954年金門中學因砲戰遷移而當師生宿舍及辦公室,1958年為金門官兵休假中心而建設自由女神像及金湯公園,現洋樓作為金門華僑史與洋樓整建過程的展示館。建議安排一個下午的時間遊覽,午餐在成功吃在地美食蛋煎鍋貼後再到陳景蘭洋樓,參觀洋樓後沿濱海步道連接成功坑道,坑道出口就是沙質細緻的成功沙灘。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
金門旅行公會推選的新十景中金門風獅爺獲選為第十景,地方的守護神共有百餘尊風獅爺,是金門獨有的厭勝物是傳統的文化特色。風獅爺分為村落風獅爺及屋頂風獅爺,相傳風獅爺具有鎮東北風、避邪招福、擋煞氣、制蟻患、聚落守護神可護風水及破解村落沖犯作用。因上列原因,位於金門西方的金城鎮少受東北季風影響,幾乎未見到鎮風煞的風獅爺。
尊重在地的民間信仰,風獅爺不僅材質不固定、大小不一,表情各異,手上拿的物品也不同。民間習俗將風獅爺的舊披風帶回家縫可祈福並給一件新的披風,遇作醮、善信還願,也會為風獅爺加穿新披風,常見以趨吉避凶的紅或黃色為主。不只觀賞形形色色的風獅爺,還有太武山風景區的風獅爺裝置藝術、陽翟老街的耍帥風獅爺,山后民俗村還有風獅爺郵筒,紀念品店必賣的風獅爺文創用品,地圖邊騎自行車的風獅爺。
( 點選連結直接閱讀 )